2006年6月5日 星期一

催生台灣河川日 談沙漠化對水資源管理的挑戰

  2006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沙漠與沙漠化(Deserts and Desertification),口號是莫使荒地變沙漠(don’t desert drylands)!這個口號凸顯出人類所面臨的迫切環境問題。地球陸地表面的40%屬於旱地,上面居住著全世界1/3的人口──近20億人。

沙漠化在台灣 逐年倍數成長

  田秋堇表示,台灣具有海島型國家的地理特性,年均降雨量高達2500 mm,但不表示與「沙漠化」無緣。雖然沙漠的景觀還未出現在台灣,但沙漠化(或荒漠化)的效果,已逐漸在台灣蔓延!鑑於地球環境日益惡化,聯合國重新定義沙漠:「只要因為人為的破壞導致原本有生物、植物生長,可耕、可牧的土地變成『草木不生』,便可稱之為沙漠化」。如果按照這個定義,台灣的沙漠化正悄悄地由南部向北延伸。

  根據民國56年台灣省山地農牧局的調查,台灣西南部地底屬泥岩地質的,共有約10萬公頃,在原始狀況下,大多覆蓋表土與天然植被,不易沖刷。但是,自民國76年開始,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指出,裸露的泥岩地區年沖刷率達6到8公分,這是世界平均年表土流失率0.07公分的一百倍。南部二仁溪、曾文溪河川含沙量高居世界第一、第二,與泥岩裸露脫不了關係。

  田秋堇表示,根據聯合國資料,大自然平均要花一百年、甚至五百年,才能涵養出一英吋(2.54公分)的有機質表土,讓植物生物可以生長。有機質表土是人類宜農宜牧,賴以為生者;表土等於是大地的母親。但是,以台灣表土流失率來算,台灣每三到四年,就要流失掉大自然百年才能孕育的表土。

  根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資料指出,西南部泥岩地質裸露地區,已從1967年的2532公頃(佔泥岩地區的2.5%),達到1996年的1萬公頃(10%),再到2000年的1萬5000公頃(估計約15%)。近年來,更因為九二一大地震、多次豪雨侵襲,沖刷與崩塌造成大量表土流失,使得整個泥岩裸露面積遠超過10萬公頃以上!面積越來越大的月世界,代表台灣西南部表土層已慢慢流失。台南縣、高雄縣山區鄉鎮,玉井、南化、內門、旗山、田寮、燕巢等鄉鎮,沿路兩邊山坡,盡是一塊又一塊光禿禿的山坡。

對抗沙漠化 上中下游河川應該整體思考

  田秋堇指出,今年初立法院通過了《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》與《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特別》,總計將編列1410億元經費投入治理工作。石門水庫近年來狀況不斷,往往一經大雨就造成原水濁度過高,影響民生用水甚鉅。追根究底問題出在上游集水區崩塌之後夾帶大量泥沙,使得總蓄水量高達3億零9百萬立方米的石門水庫,經2004年艾利風災後,總淤積量達8400萬立方米,約佔27%的水庫容量,更造成大桃園地區近200萬人口整整12天無水可用。然而經過短短一年,石門水庫的總淤積量已高達9350萬立方米,佔總蓄水量的30.25%。

  田秋堇強調,水庫上游河川表土流失造成下游的水庫淤積,已是台灣目前水資源管理的嚴重課題。全國46座水庫僅有6座淤積量小於10%,更有6座水庫淤積超過50%!過去河川治理及山坡地水土保持工作,上游是林務局、中游水土保持局,下游治理才是水利署負責,但若要徹底做好台灣的河川整治,應以流域為範圍,上、中、下游整體思考規劃,統一事權機關。否則,即使耗費千億的經費,各部門各行其是的結果,下游治理好了,上游、中游持續沖刷崩塌,結果還是造成土石流橫行、河川泥沙含量過高,恐怕最後白忙一場,浪費國家公帑。

  田秋堇呼籲,面對沙漠化危機,我們需要以更嚴肅、更積極的作為來因應,在今年九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,我們才能真正歡慶「台灣河川日」。


【關於2006年世界環境日】

 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《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》,會議通過了《人類環境宣言》,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「世界環境日」。這是聯合國最重要的紀念日之一,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,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