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免防疫門戶洞開 反對金門活牛銷台
農委會動物植物防疫檢疫局官員去(95)年12月底至金門會勘後,宣布將開放金門牛隻活體銷台,並先行試辦100頭牛隻,解除88年至今之禁令。立法委員田秋堇、鄭國忠、侯水盛與動物社會研究會今(7日)聯合召開記者會,並邀請中華民國肉牛產銷發展協會、中華民國酪農協會、中華民國乳業協會出席,共同要求農政、衛生部門嚴守防疫門戶、重視動物福利、維護肉品衛生,立即停止試辦計畫!
88年金門縣發生「牛隻口蹄疫事件」後,農委會即依「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」第28條規定,管制金門縣偶蹄類動物及其產品運銷台灣,但過去幾年迫於金門縣政府不斷陳情反應該縣有牛隻產銷壓力,致防檢局於94年7月27日召開「第25次豬瘟及口蹄疫撲滅計畫因應小組會議」時,同意放寬去骨牛肉銷台的許可限制,決議階段性先行試辦以帶骨牛肉及內臟方式銷台。隔年(95年7月)金門縣政府基於相同理由,再向農委會申請提報經建會「九十五度離島建設基金補助計畫」,由中央全額補助金門縣政府2,910萬元興建新設屠牛場,96年再編列1,800萬元,完成屠牛場第二期工程—污水處理設施[1]。
田秋堇質疑,金門縣府所提「專案試辦牛隻銷台計畫」,可能陷防疫人員與肉品衛生宣導政策於不義。首先是農政單位的施政計畫前後不一,在提報經建會增設屠牛場的計畫中寫明,預期效益為:一、可使每頭牛增加2萬元收益;二、透過冷凍分級方式銷台,可減低口蹄疫等傳染病傳播的風險,可解決現有金門區養牛戶的飼養壓力。為何近3,000萬預算通過後,計畫執行不到半年,又有所謂「試辦活牛銷台計畫」?其次是相關農政與衛生單位過去不斷強調政府推行肉品現代化,包括人道屠宰、建立肉品銷售冷藏鍊、肉品衛生營養教育等,其最大阻力為民眾嗜吃溫體肉。經建會既已補助金門縣府設置屠宰場與分切、冷藏設備,即應配合宣導民眾接受生鮮冷藏肉品,而不是改弦更張,強調活體銷台、供應溫體肉消費需求,讓肉品衛生安全政策走回頭路。
事實上,檢視「金門活牛銷台」各項會議記錄與試辦計畫後可發現,防疫單位對於金門活牛銷台一直有高度疑慮。田秋堇根據防疫單位資料進一步指出,86至88年間台灣與金門地區發生之口蹄疫病毒血清均為O型。但94年中,中國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通報口蹄疫卻是亞洲一型。由於口蹄疫可靠空氣傳播約10公里,金門距離廈門約只2.3公里,走私猖獗防不勝防,而台灣目前所使用之疫苗為量身訂做的O/97口蹄疫不活化疫苗,「尚無法保護牛、豬等偶題類動物抵抗亞洲一型病毒之侵襲」。田秋堇表示,「防疫如同作戰」,防疫風險豈可「試辦」?不論是全面開放活牛銷台,或是試辦100頭活牛分別由台北港與台南港進口,其防疫風險與肉商利益相較,根本不成比例[2],一旦防疫、走私查緝出現漏洞,不只金門養牛戶將蒙受損失,台灣的養牛業者、消費者亦將陷入經濟、健康的風險,政府豈可「因小失大」,讓台灣的防疫門戶洞開!農委會應立即停止金門活牛銷台試辦計畫!
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則強調,動物福利與肉品品質的相關性,嚴正反對金門活牛輸台,並認為無試辦之必要,以免浪費公帑,有欺騙農民之嫌。朱增宏指出活體運輸是造成經濟動物緊迫的主因之一,對動物健康、動物福祉、性能,乃至最終的肉品品質有負面影響。澳洲一項研究指出:牛隻運輸會有行為上、營養上、生理上和疾病感染上的緊迫效應。牛隻運輸緊迫的常見臨床表現包括:活體重量損失、脫水、減少進食、生理傷害以及呼吸道疾病。金門牛隻活體輸台可能造成運輸緊迫的環節包括:從產區大小牧場至檢疫站(兩星期)、以至碼頭、船運(開頂貨櫃,繫鼻,風浪等)、輸入口岸檢疫、本島陸運至繫留與屠宰場,及其中上下舟車之裝卸作業;加上環境變化不斷,以及陌生牛隻的混群,氣候、海況不定等等。影響所及不僅動物折騰勞頓,動物生理不適或受傷,也是產業經濟的損失。
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,金門地廣人稀,又有現成金門酒廠的酒糟可以利用,農委會應推廣友善畜牧業,採取比較有動物福利的放牧式飼養,同時配合在地人道屠宰,減少活體運輸。同時加強宣導台灣民眾接受生鮮冷藏牛肉,這才是對農民、消費者、對動物與環境友善的永續農牧政策。且金門縣府有意推展有機畜牧,而動物福利(包括人道飼養、減少運輸、人道屠宰等)係屬不可或缺之一環。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、歐盟等有關動物運輸福利之規定,愈趨嚴格,政府當局及中央與地方民代無論是為消費者的安心或安全著想,或是為農民之生計與未來發展衡量,均應支持金門牛隻於當地以人道方式屠宰後,以衛生、安全、冷藏屠體銷台之政策。
[1] 依據農委會「離島建設基金補助計畫」,新設屠牛場除一般屠宰設備可使「屠宰量由現在的每日2頭增加到30頭」外,「更具有大型預冷室、分切室、真空包裝及冷凍設施」,可讓「金門所產牛肉品質、成分規格及包裝完整均符合CNS國家標準與國際水準」。
[2] 台灣而金台兩地活牛價格雖有價差,但根據報導,金門防疫所曾於2005年底提出分析,若以500公斤重的活牛估算,臺灣牛價為每公斤90元到95元,金門的產地價約為每公斤60元。銷台和自銷的價差,每頭約達15,000元到17,500元。活牛銷台,農民雖可獲得較高的利潤,卻有以下缺點:銷台前必須在防疫所異地隔離檢疫14天 (期間飼主必須自備飼料到防疫所餵養),再加上海運旅程,將會瘦損25到50公斤,損失約2,375元到4,500元。船運費用每頭牛為2,500元;車運費用需500到1,000元。銷台後的活牛,兩日內就必須在指定的屠宰場內屠宰完畢,不利於銷售。若以屠體銷台屠體部分部位可高價位出售,亦可降低運費、失重及牛隻死亡等風險。同時可防範走私及疫病入侵。金門動物防疫所也認為,雖然民間一直對活牛銷台有期望,不過,從防疫的角度看,屠體銷台將是未來的趨勢,也會比活牛銷台更有利。
88年金門縣發生「牛隻口蹄疫事件」後,農委會即依「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」第28條規定,管制金門縣偶蹄類動物及其產品運銷台灣,但過去幾年迫於金門縣政府不斷陳情反應該縣有牛隻產銷壓力,致防檢局於94年7月27日召開「第25次豬瘟及口蹄疫撲滅計畫因應小組會議」時,同意放寬去骨牛肉銷台的許可限制,決議階段性先行試辦以帶骨牛肉及內臟方式銷台。隔年(95年7月)金門縣政府基於相同理由,再向農委會申請提報經建會「九十五度離島建設基金補助計畫」,由中央全額補助金門縣政府2,910萬元興建新設屠牛場,96年再編列1,800萬元,完成屠牛場第二期工程—污水處理設施[1]。
田秋堇質疑,金門縣府所提「專案試辦牛隻銷台計畫」,可能陷防疫人員與肉品衛生宣導政策於不義。首先是農政單位的施政計畫前後不一,在提報經建會增設屠牛場的計畫中寫明,預期效益為:一、可使每頭牛增加2萬元收益;二、透過冷凍分級方式銷台,可減低口蹄疫等傳染病傳播的風險,可解決現有金門區養牛戶的飼養壓力。為何近3,000萬預算通過後,計畫執行不到半年,又有所謂「試辦活牛銷台計畫」?其次是相關農政與衛生單位過去不斷強調政府推行肉品現代化,包括人道屠宰、建立肉品銷售冷藏鍊、肉品衛生營養教育等,其最大阻力為民眾嗜吃溫體肉。經建會既已補助金門縣府設置屠宰場與分切、冷藏設備,即應配合宣導民眾接受生鮮冷藏肉品,而不是改弦更張,強調活體銷台、供應溫體肉消費需求,讓肉品衛生安全政策走回頭路。
事實上,檢視「金門活牛銷台」各項會議記錄與試辦計畫後可發現,防疫單位對於金門活牛銷台一直有高度疑慮。田秋堇根據防疫單位資料進一步指出,86至88年間台灣與金門地區發生之口蹄疫病毒血清均為O型。但94年中,中國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通報口蹄疫卻是亞洲一型。由於口蹄疫可靠空氣傳播約10公里,金門距離廈門約只2.3公里,走私猖獗防不勝防,而台灣目前所使用之疫苗為量身訂做的O/97口蹄疫不活化疫苗,「尚無法保護牛、豬等偶題類動物抵抗亞洲一型病毒之侵襲」。田秋堇表示,「防疫如同作戰」,防疫風險豈可「試辦」?不論是全面開放活牛銷台,或是試辦100頭活牛分別由台北港與台南港進口,其防疫風險與肉商利益相較,根本不成比例[2],一旦防疫、走私查緝出現漏洞,不只金門養牛戶將蒙受損失,台灣的養牛業者、消費者亦將陷入經濟、健康的風險,政府豈可「因小失大」,讓台灣的防疫門戶洞開!農委會應立即停止金門活牛銷台試辦計畫!
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則強調,動物福利與肉品品質的相關性,嚴正反對金門活牛輸台,並認為無試辦之必要,以免浪費公帑,有欺騙農民之嫌。朱增宏指出活體運輸是造成經濟動物緊迫的主因之一,對動物健康、動物福祉、性能,乃至最終的肉品品質有負面影響。澳洲一項研究指出:牛隻運輸會有行為上、營養上、生理上和疾病感染上的緊迫效應。牛隻運輸緊迫的常見臨床表現包括:活體重量損失、脫水、減少進食、生理傷害以及呼吸道疾病。金門牛隻活體輸台可能造成運輸緊迫的環節包括:從產區大小牧場至檢疫站(兩星期)、以至碼頭、船運(開頂貨櫃,繫鼻,風浪等)、輸入口岸檢疫、本島陸運至繫留與屠宰場,及其中上下舟車之裝卸作業;加上環境變化不斷,以及陌生牛隻的混群,氣候、海況不定等等。影響所及不僅動物折騰勞頓,動物生理不適或受傷,也是產業經濟的損失。
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,金門地廣人稀,又有現成金門酒廠的酒糟可以利用,農委會應推廣友善畜牧業,採取比較有動物福利的放牧式飼養,同時配合在地人道屠宰,減少活體運輸。同時加強宣導台灣民眾接受生鮮冷藏牛肉,這才是對農民、消費者、對動物與環境友善的永續農牧政策。且金門縣府有意推展有機畜牧,而動物福利(包括人道飼養、減少運輸、人道屠宰等)係屬不可或缺之一環。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、歐盟等有關動物運輸福利之規定,愈趨嚴格,政府當局及中央與地方民代無論是為消費者的安心或安全著想,或是為農民之生計與未來發展衡量,均應支持金門牛隻於當地以人道方式屠宰後,以衛生、安全、冷藏屠體銷台之政策。
[1] 依據農委會「離島建設基金補助計畫」,新設屠牛場除一般屠宰設備可使「屠宰量由現在的每日2頭增加到30頭」外,「更具有大型預冷室、分切室、真空包裝及冷凍設施」,可讓「金門所產牛肉品質、成分規格及包裝完整均符合CNS國家標準與國際水準」。
[2] 台灣而金台兩地活牛價格雖有價差,但根據報導,金門防疫所曾於2005年底提出分析,若以500公斤重的活牛估算,臺灣牛價為每公斤90元到95元,金門的產地價約為每公斤60元。銷台和自銷的價差,每頭約達15,000元到17,500元。活牛銷台,農民雖可獲得較高的利潤,卻有以下缺點:銷台前必須在防疫所異地隔離檢疫14天 (期間飼主必須自備飼料到防疫所餵養),再加上海運旅程,將會瘦損25到50公斤,損失約2,375元到4,500元。船運費用每頭牛為2,500元;車運費用需500到1,000元。銷台後的活牛,兩日內就必須在指定的屠宰場內屠宰完畢,不利於銷售。若以屠體銷台屠體部分部位可高價位出售,亦可降低運費、失重及牛隻死亡等風險。同時可防範走私及疫病入侵。金門動物防疫所也認為,雖然民間一直對活牛銷台有期望,不過,從防疫的角度看,屠體銷台將是未來的趨勢,也會比活牛銷台更有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