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10月7日 星期六

水泥,不是萬靈丹

 今(2006)年一月十三日,立法院通過《水患治理特別條例》和《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》,授權行政機關在六到八年內,編列總共1410億元的治水經費。這麼龐大的預算到底該怎麼執行?治水應該如何進行才有效果?這些都必須被妥善審視與監督,這不僅牽涉納稅人所繳的錢,會不會為國家不當執行政策所浪費;更重要的是,台灣已支離破碎的山林國土,實在無法承受「不當」水泥工程的再次傷害。

  何謂「不當」的水泥工程?以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的「蘇樂橋野溪土石災害防治工程」為例,原本是短短不到一公里的無名野溪,行政單位為了進行工程,才以附近橋樑為名,為它命名為「蘇樂橋野溪」,在此花費4500萬興建11個梳子壩!在特別預算裡,水土保持局又編列2000萬預算,打算加蓋2座固床工、60公尺護岸等工程,整條天然野溪頓時成了人工河川!最讓人擔心的是,為了固定河床所興建的固床工,恐造成河水溢流,連鄰近原本完好的林地恐怕也會跟著遭殃,形成更大的崩塌,不但花錢消不了災,恐怕還會造成更多災難!

國土危脆,亂服『水泥成藥』難治癒

  石門水庫整治計畫前三年「水庫上游集水區保育」,水保局就編列了35億8400萬元,預計將進行一堆水泥工程,包含興建154座攔砂壩、328座固床工和1萬8759公尺護岸。看到如此洋洋灑灑的山坡地治理工程區位明細,令人不禁懷疑,如果水泥真的這麼好用,可以治好早已千瘡百孔的山林國土,那麼近年來一遇豪雨就淹水、走山、土石流的災難,又是從何而來?

  筆者曾經在三個多月前,向水保局要求提供近十年內所有水保工程的總體檢報告,但水保局只有五年前五個縣市的資料,完全不清楚自己當年所蓋的水泥建物如今是否安在。既然如此,我們更不能任由工程單位只憑片面之辭,繼續以水泥工程掩埋山林。

整治石門水庫首要清淤,不是水泥工程

  石門水庫泥沙淤積嚴重,只要遇到連續幾天下雨,原水濁度立刻攀高,影響民生用水甚鉅。民國93年艾利風災前,水庫上游共計興建123座攔砂壩,38座流失損壞,74座已淤滿,而艾利颱風期間新增2788萬立方公尺泥沙淤積量,導致災後淤滿的攔砂壩又增加了11座。根據北區水資源局資料,艾利風災後,石門水庫總淤積量達8400萬立方公尺,約佔27%的水庫容量,更造成大桃園地區近200萬人口整整12天無水可用。然而經過短短一年,石門水庫的總淤積量已高達9350萬立方公尺,佔總蓄水量的30.25%。

  根據陳宏宇、林俊全教授等學者的研究,石門水庫上游薩克亞金溪和白河溪一帶,還有廣達65.8公頃的自然大崩塌及其他崩塌,超過二千萬立方公尺的土石還「蓄勢待發」,隨著一年年的颱風豪雨,不斷流入水庫。然而,行政單位解決水庫淤積的方式,卻是攔砂壩越蓋越上游,護岸越來越長,固床工持續將河床墊高。殊不知陳玉峰教授老早就呼籲過,攔砂壩是「零存整付」,小風小雨還檔得住,若遇大風豪雨則會一次沖刷而下,造成更嚴重的災害,完全不是治本之道。因此當務之急,不是興建越來越多的攔砂壩、護岸和固床工之類的水泥建物,而是在有預警、有全盤配套措施下,至少排掉一半水庫淤積,才有辦法讓石門水庫起死回生。

山林復育應有新思維,投入預算才有價值

  山林復育的過程一定勞師動眾、痛苦不堪,但是就像病人一定要開刀,擦擦紅藥水是沒有用的。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編了250億預算,但若沒有根本解決集水區問題,做再多的工程也沒有用。

  這次立法院召開臨時會,為了不讓水泥侵吞山林,六月十五日的朝野協商在經過激烈爭辯之後,終於做出如下的主決議:「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項下之『水庫上游集水區保育』,須檢附量化之效益分析評估報告,其中應包含整體性環境影響分析及因應對策,並廣邀專家學者、在地團體、及保育團體,依法舉行聽證會後報院核定,使得動支相關預算。但緊急及搶修工程不在此限。」緊接著六月十九日,針對「水患治理特別條例第一階段實施計畫」也做出了相同的決議,希望藉由民間團體與民眾的參與,打破過去由行政工程單位完全主導的局面,加入保育團體的永續觀念和在地民眾的智慧,達到治標又治本的目的。

  為了治水,未來幾年內政府將投入高達1410億的鉅額經費,我們絕對不希望看到納稅人的稅金,因為亂服「水泥成藥」而一再被洪水毀壞、淹沒,不僅造成嚴重浪費,還進一步讓原本危脆的山林更加惡化,完全喪失當初立法美意。

沒有留言: